中国医药交易的环境趋势展望(含PPT)

上周,由GBI参与主办的第14届中国医药与医疗技术业务发展高峰论坛在烟台圆满落幕。GBI创始人兼CEO Matthew Chervenak先生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向来自国内外医药企业、医疗器械公司及各界代表,投资、研究产业机构代表等三百余名参会者做了《中国医药交易的环境趋势展望》的主题演讲。
GBIHealth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2019年BD趋势”,获取本次演讲PPT。 

 

Matt首先带大家回顾了近年来对医药行业研发与产品引进方面影响重大的政策:2017年7月起,有条件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2018年11月起,新药审批审批最多60天等。国家在药品监管方面,行政效能的大幅上升,不仅降低了生物药报批周期,更促成了业内里程碑式的产品上市批准:
◆ 2018年,59个专利保护期内药物获得首次上市批准,包括15个国产药物;
◆ 包括3个国产在内的5个PD-1抗体药物获批,中国走进PD-1时代;
◆ 国内首个达国际标准的单抗生物类似药:复宏汉霖利妥昔单抗类似2019年2月获批上市;

 

此外,4+7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实、医保目录调整常规化,也在逐步驱动差异化、增值化的产品组合,许多医保目录内药品价格谈判后市场表现十分积极。

 

随后,Matt从资本流向、交易趋势两个方面介绍了当前中国医药交易的现状。
数据显示,本土生物技术公司获得广泛的投资,建立最强研发管线,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IPO阶段。资本市场的准入放开——2018年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更引发生物技术公司赴港上市潮。今年,港交所上市的医药企业,在全球前十医药企业IPO中,占据半壁江山。6月,上海科创板正式开板。截至8月底,共36家公司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包括19家医药器械企业(占比53%);而同期,部分公司从赴港IPO转战科创板。
受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影响,宏观经济趋势放缓,一定程度的削弱了中国对外投资。截至2019年8月,中国企业参与的针对美国医疗机构的风投/融资共计27起,价值11亿美元,同比下降18%;2019年境外风投比2018年同期交易数量下降35%。

 

从产品交易趋势来看,2019年,国内企业从国外寻找差异化产品加速,签订的许可协议总金额已高达77亿美元。相较“青苗期”阶段的项目,成熟阶段的项目更受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企业生物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开始在PD-1领域通过许可交易的方式寻找药物联合开发的合作伙伴,并在双特性抗体领域为他国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Matt表示:无论筹资还是获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都在快速发展。获批流动性越来越强的局面下,丰富的资金促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而监管方面,NMPA接受国外研究数据使得获批进程提速;为了尽快实现产品商业化,国内生物公司通过引入国外上市产品带来前期营收,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当然,市场仍面对专利保护方面政策的风险药品批准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实施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也需要正视。

GBI SOURCE数据库近期上线全新改变BD工作流的工具——药品筛选工具,整合所有数据集,帮助BDer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筛选出药物。赶快登陆GBI SOURCE数据库去体验吧!